关于活动

前天晚上,高中的最后一个大型活动终于结束了。回想这六年,笔者可能在接近一半的大型学生活动中或参与过或打过杂,因此有一些小的想法。

谁有最终的话语权,就是谁的活动。

我想起这一点,直接原因是前几天准备毕业典礼和纪念册的一些经历。

我们翻看了前几年的毕业纪念册。封面除了年份之外几乎一模一样,后来知道是统一提供的。仔细看封面,觉得越看越不对劲,才发现校名英文中的「University」一词被错拼成了「Uniersity」,而这一错误延续了至少三年。(我回家之后看了一眼我们初中的纪念册,也是同样的封面,同样的错误。)2020 年的时候终于有人看出来了,而修正的方法是把原来「Uniersity」一词占用的空间以背景补齐,然后硬在本来少一个字母空间的情况下把正确的单词挤了进去,导致字母和字母之间直接连在了一起。一本纪念册卖 80 块钱,一个班只有 8 版的空间,为什么同样是 160 页左右,《无疆》能做到只卖 10 块钱(vol. 12 内页共 170 页,同样采用全铜版纸印刷,且发行量相近),各方面的质量还远高于这么一个破纪念册?难道毕业照的费用(也算入纪念册费用中)能达到每个人 70 块钱,学校还不予支付?

毕业典礼有两个唱歌的环节。第一个是全体老师集体合唱,第二个是最后的主题曲演唱。

在彩排时,老师集体合唱的环节本来是老师在主持人报幕时走上台,在报幕结束之后所有老师站稳,主持人下台,开始演唱的正常流程。然而有老师非说这样会让站在台上的老师「尴尬」,于是让老师边上台边开始唱。到副歌的时候开始随着节奏挥手。有将近一半的老师都找不着节奏,比正常慢大概四分之一拍,就导致一般的时间里所有人是往一边挥手,另一半的时间里是乱的。彩排的时候本来说有个人在台下引导,到正式演出的时候根本没有。我试着在第一排以最大的幅度按照正确的节奏带起来,那些慢半拍的老师们还是乱来,导致这个动作非但不能提升观看效果,还使得整个舞台显得乱七八糟。

而到最后四位同学唱主题曲的时候,却要求他们边走边跟旁边的同学互动,还要互相瞅着保持速度一致。

真够心疼老师的。

还有一个环节,播放同学录制的对老师的话,选进去的几乎全是大空话,但是由于老师能被感动所以还是保留了。

这是我能说的。还有一些事情是我不能公开地说的。总之,这些事情让我回想起了这六年来的经历。

学生活动里必然得有学生。大型活动里必然需要老师的同意。学生想的更多的是学生能获得什么,不管是知识、经验还是快乐。老师想的更多的是,会不会有什么可能的危险,恨不得不管危险有多小都不行;会不会在学校内外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不管是校长不喜欢,还是某报纸不喜欢,都不行。当然还有老师们会不会开心。

这两个目的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一个对学生有意义的活动必然存在着危险性。要组织同学集中在酒店里熬夜开会、到偏远山区支教,甚至踢一场激烈的球赛,都有不小的风险,同时对短期的学业成绩必然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处于舆论焦点的黄庄一中学生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有人挑刺。「黄庄一中学生竟然公然鼓吹同性恋?」记不清当时的原话了,但是这件事确实上过微博热搜。今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的不过审有可能也与此有关。

同样,同学之间、老师之间也有不小的差异。

在开头相声的演出中,出现了很多高三和高考相关的内容,然后就有出国班的同学抱怨内容都是无聊、无法理解的。出国班只占全年级不到 4%,节目编排时很自然地就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同样,几位同学回忆高中往事时,没打过竞赛的同学普遍反映对竞赛的经历完全不能产生共情,而作为半个竞赛生的笔者却感同身受;而笔者没有由于学习产生过太大的心理问题,在他们讲和老师谈心的经历时我也不能产生共鸣。但是在一个有 800 多人的年级里,如果想同时照顾到所有人的感受,也只能说废话了,没有了电影节、集体舞,真正所有人共通的经历真的太少了。而如果想讲一大堆事情来从广度上覆盖到所有的人,需要的时间又太长。大多数学生活动的组织团队都不能完全代表全体学生,不过好在大多数活动都是完全真正自愿参加的。

老师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线教师和某些 [数据删除] 之间。黄庄一中的一线教师都是无比敬业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教好学生,而非养家糊口,是他们心中的重中之重。这样可爱而可敬的教师们自然也会对学生们的利益更为关切。只可惜大多数学生活动真正的管理老师都是 [数据删除],很少有一线教师。而很奇怪地,一线教师在向 [数据删除] 转变之时,除了带的课少了之外,似乎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也少了很多。有极少数老师是例外,他们是支撑起黄庄一中发展的最关键力量。这些人有所有学生和校友都无比爱戴的刘姥姥,还有老胡,等等。可惜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时候,活动的组织者就必须在这些差异之间作出平衡。但只要掌握了最终的话语权,无论其他人说什么,都还是可以改的。

以下是我作为一个观察者的一些建议,我知道我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所以对此也不用过于认真:

  1. 自己办的活动,话语权千万不要交给老师。不要让处于关键位置的老师在组织团队和受众里有太大的威信,不要让老师在任何时候影响活动的细节。我记得有一期《成长宣言》(《无疆》的前身)被某位领导看见了,觉得不喜欢,这时候编辑团队做的是回收销毁,而没有更改内容重新发布。老师永远会有最终拍板的权利,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们的权利限制在决定整个东西的 yes or no 上。他们可能威胁说不这么改就不让办了,那就不办了(或者转入地下,地下活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在活动策划之初就要考虑到这种可能性。
  2. (至少在表面上)不要反抗或试图反对任何老师的决定。这里的决定也包括带有严重倾向性的意见和通过其他委婉途径作出的实质上的决定。我是个毕业生,已经拿到毕业证了,因此才敢这么说话。
  3. 不要向我一样浪费时间在学生没有最终话语权的活动上。如果发现团队里的大多数跟自己意见不合,退出其实也无所谓。
  4. 不要对学校的 [数据删除] 抱有期望。对在校生来说,不要花太多时间在什么「中医进校园」上,在参与活动之前可以适当了解一下活动的组织者是谁。毕业典礼上刘校长说,「学校组织的集体舞,学生们的电影节」,这就是差距。对毕业生来说,「黄庄一中是你们永远的家」,但却是一个路过也不能随时进去的“家”。
  5. 珍惜黄庄一中的学生环境,很多同学在某个方面都有超出同领域成年人平均水平的能力,这样的环境是不多见的。

我在这段文字里不点名地说了很多人,当事人自己应该很容易看出来,希望你们不要当作我在进行人身攻击。我在这里提到是对事不对人,是在引导更多的同学能够使事情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在批评你们。

这段文字没有经过校对,因此可能会有一些错字和语病;第一次写这种文字,有点啰嗦,也请读者见谅。

2021.6.23



Symbolic Link